全部 手抄报作文古诗大全科学常识安全教育
  • 蚯蚓为什么能在地下穿行自如的科学故事
    蚯蚓为什么能在地下穿行自如的科学故事

    蚯蚓为什么能在地下穿行自如的科学故事 蚯蚓,这类默默无闻的环节动物,身体细长,在潮湿、疏松的土壤里穿行自如,一旦碰上坚硬的石块或树根,它们会很快地转向,绕道而过。那么,它们是怎么知道前方有障碍物的呢? 有人说,蚯蚓有眼睛,它们是靠两眼来辨别方向的;也有人说,环节动物比昆虫低等,它们的组织还没有分化出眼睛。其实,蚯蚓在长期适应穴居生活的过程中,头部已经退化,眼睛也没有了。那凸起在它身体前端的叫作口前叶,并不能看见东西。由于体腔液的压力作用,口前叶在膨胀时有摄食、掘土和类似触角的功能。 蚯蚓虽然没有眼睛,但是一点也不妨碍它探知外面的世界。它的触觉器官很发达,包括表皮感觉器、口腔感觉器、光线感觉器等,只要触及外部世界,不管是用哪种方式,蚯蚓都能敏感地洞察。 为了正确了解蚯蚓的触觉,科学家做了这样两个实验:一个是在蚯蚓行走的路上放

  •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的科学故事 即便寒风刺骨,手脚冰凉,然而同样暴露在体表的眼睛却不怕冷。即使眼眉结冰睫毛上霜,仍旧没有一点冷的感觉。 在人体体表分布着很多传导温、触、压觉的感受器。其中“温”涵盖“冷和热”,又称为冷点和热点。正常人体,冷点感受器多于热点感受器。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温度也随之下降,这样就刺激了体表的冷点,冷点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给大脑,从而使人感觉到冷。然而,我们眼睛的构造很奇妙,构成眼球的角膜、结膜、巩膜上虽然有极其丰富的触觉和痛觉感受器,却没有冷点感受器。人类的手指、脚趾、耳朵、鼻尖、腰部则分布较多的冷点。 更重要的是,角膜和巩膜是缺少血管的透明组织,几乎没有什么散热作用,而且起到缓冲寒冷传导到眼球里的作用,再加上不停的眨眼和眼球不停的转动,可以产生丰富的热量,所以眼球尽管露在外面,就算数九寒天也不怕冷,温度也可以保证10

  • 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的科学故事
    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的科学故事

    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的科学故事 大鲵属于两栖纲的隐鳃科动物,一共有3个种,一个是中国大鲵,一个是日本大鲵,还有一个是美洲大鲵。它们的头和身体扁平,有一个大大的嘴巴,体长可以达到1米以上,体重也可达50千克。那么,它们为什么被称为娃娃鱼而不是其他鱼呢? 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是,大鲵的声音很像婴儿的哭声,而它的外形又像鱼,所以被称为娃娃鱼。由于大鲵对生活的环境要求很高,只存在于水质清澈的山区溪流中。它白天藏身于洞穴中,只在晚上才出来活动,身体又大多呈灰褐色,因此,过去在野生条件下,人们很难确切地听到它的声音。传说中的像婴儿一般的啼哭声,最初是来自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其上记载:“龙侯之山……泱泱之出水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后来,《史记》、《水经注》等也多有描述。加上民间的传说,也就慢慢流传至今。

  • 海百合是动物还是植物的科学故事
    海百合是动物还是植物的科学故事

    海百合是动物还是植物的科学故事 先揭开谜底吧。海百合可不是花儿,而是海参的近亲,它们同属棘皮动物。 海百合是一类古老的动物,早在5亿~2.5亿年前的古生代,它们就占领了广阔的海洋。当时,世界各地的浅海中长满了海百合,好像一望无际的花园。可是好景不长,凶猛的鱼儿和螃蟹在浅海越来越多,海百合惨遭杀戮,最后从浅海彻底消失了。好在有些海百合潜逃到天敌较少的深海中,并在那里站稳了脚跟,它们的子孙就是今天的深海海百合。最近,科学家在水深9000米的海沟中也发现了群生的海百合,可见它们耐压、耐寒冷的能力是超乎寻常的。 海百合是动物,因为它是靠摄取食物生存的,但它又是不动的动物,固定生活在海底,躯体分根、茎(柄)、冠三部分。海百合用茎托起冠,用冠过滤海中的微小颗粒,将其中的单细胞生物、生物体的碎片、有机物质颗粒作为营养吸收掉。 海百合的花

  • 牛为什么总喜欢不停地嚼东西的科学故事
    牛为什么总喜欢不停地嚼东西的科学故事

    牛为什么总喜欢不停地嚼东西的科学故事 一头牛,只要它清醒着,只要它没干活,它的嘴巴就没有停的时候。在草地上,它在吃草,在牛棚休息时它的嘴巴还在不停地嚼呀嚼的。它在嚼什么呢?是在磨牙么? 当然不是,它是在嚼肚子里的东西呢!牛属于哺乳动物偶蹄目中的反刍动物,和羊、鹿、羚羊等食草动物一起归入反刍亚目。反刍的意思就是把吃到肚里的东西吐出来,嚼嚼再咽回去,嗯……怎么听起来有点恶心啊……但这也是它长期进化的结果,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草虽然容易获得,但里面的纤维素消化起来太难了,需要认真嚼碎才有利于分解。而牛在啃草的时候,总是多吃一口是一口,根本来不及细嚼慢咽。于是,嚼草这活儿就只能留在闲下来的时候做了。 好在哺乳动物的口腔内有三对唾液腺,其中分泌的淀粉酶可以把草料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而草食动物的唾液分泌量很大,所以它们嚼起来是津

  • 煤气为什么会使人中毒的科学故事
    煤气为什么会使人中毒的科学故事

    煤气为什么会使人中毒的科学故事 煤气中毒是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所导致的一种中毒缺氧现象,因而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被人察觉,容易随正常呼吸而进入人体,尤其是人在睡眠中时。进入人体后,一氧化碳随血液流动而分布全身,很快引起中毒反应。一氧化碳攻击性很强,在人吸入气中含0.1%以上时便会很快进入血流,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占人体内所有的红细胞,紧紧抓住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不放,使其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取代正常情况下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的氧合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的功能。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几百倍。一氧化碳中毒后,人体血液不能及时供给全身组织器官充足的氧气,这时血中含氧量明显下降,从而使身体出现广泛的缺氧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中毒者,先是严重头痛,接着是恶心、呕吐和呼吸急促,之后中毒者会精神错乱、肌肉无力或抽搐,一用力就会觉得

  • 南极人迹罕至为什么会被污染的科学故事
    南极人迹罕至为什么会被污染的科学故事

    南极人迹罕至为什么会被污染的科学故事 冰雪覆盖、人迹罕至的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净土,可是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污染物已经染指这片净土。譬如,科学家从南极大气的气溶胶中发现了炭黑的存在,炭黑与人类的燃烧活动密切相关,来源于其他大陆的森林大火、化石燃料的燃烧。来自于无冰区沉积物中的海豹毛遗存更是将近2000年以来的人类活动一一记录在案,包括中国汉朝、古罗马帝国、中国隋唐、玛雅时代、印加文明与基督王国时期、殖民新大陆、现代工业时期等,这些时期文明兴盛、冶金业发达,在海豹毛中均体现出金属汞含量的急剧升高。在南极半岛,科学家在土壤和苔藓植被中发现有滴滴涕与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的存在;巢居的黄蹼海燕体内同样含有滴滴涕;即使憨态可掬的南极企鹅也未能幸免,无论在其体内还是其排泄物中均检测到了高含量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尤其是滴滴涕和六六六,另外阻燃剂多溴二苯醚和用作绝缘油、润滑油的多氯联苯

  • 为什么空气凤梨不是栽种在土里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空气凤梨不是栽种在土里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空气凤梨不是栽种在土里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空气凤梨不是栽种在土里的?原来,这是一种气生或附生草本植物,名叫空气凤梨。空气凤梨其实是凤梨科铁兰属众多植物的统称,包含许多品种和变种,它们因为能完全生活在空气中,无需土壤而得名。空气凤梨之所以能在空气中生存,是因为它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几乎都可以通过叶面上的银灰色绒毛状鳞片吸收。这些鳞片多呈盾形凹陷,空气中飘浮的微小水汽小滴或雨水会被凹陷处的气孔截获,经薄壁细胞渗透到植株体内。令人感到神奇的是,这些气孔在温度较高、空气干燥的白天处于半闭合状态,以减少水分蒸发;到了温度较低、空气湿度增大的夜晚则完全打开,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空气凤梨之所以有这种与众不同的习性,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有关。因为大部分空气凤梨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那儿干旱少雨,阳光强烈,昼夜温度变化大,但终年都有雾气的滋润,由于它们具备了从空气中获取水分的

  • 为什么射线有副作用还用来治病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射线有副作用还用来治病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射线有副作用还用来治病的科学故事 任何事物都具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射线也是如此。比如,放射治疗早期时,患者容易出现疲倦,被射线照射部位的皮肤颜色可能发生改变等;进一步治疗后,头部的放射治疗会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脱发;接受放疗的患者,其食欲可能因受口腔、胃、肠反应的影响而变差。另外,放射治疗是否产生副作用和接受治疗的部位有关,有些患者也可能比较适应治疗,免于受射线之累。 尽管放射治疗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一半以上的癌症患者仍会接受这种治疗方式。放射治疗的目标是在尽量不伤害正常细胞的情形下将癌细胞杀死。由于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更活跃、繁殖速度更快,所以同样剂量的射线对癌细胞的破坏要大于正常细胞。因此,如果能对放疗对象准确定位,拟订适当的治疗方案,那么就能在杀灭癌组织的同时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程度减到最低。患者经过放射治疗或结合其他治疗后,能够痊愈。于

  • 为什么叶片正面颜色深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叶片正面颜色深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叶片正面颜色深的科学故事 原来,植物的叶片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里面含有叶绿素。由于叶绿素是绿色的,当叶肉细胞里含有大量的叶绿素时,叶子就呈现绿颜色,叶绿素含量越多,绿色就越深。 科学家通过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发现,叶片正面的细胞排列得非常紧密,而且十分整齐,看起来就像一排排的栅栏一样,称为栅栏组织;而植物叶片的背面,细胞排列十分松散,空隙很大,也没有规则,好像海绵一样,称为海绵组织。 栅栏组织比海绵组织的细胞含有更多的叶绿素,而且细胞排列紧密,数量多,所以叶片正面的颜色就比背面更深了。 为什么叶片正面颜色深的科学故事点评 栅栏组织的细胞之所以含有更多的叶绿素是为了进行光合作用,正常情况下,叶片的正面才能接受到阳光的照射,只有含有的叶绿素多,才能制造出较多的营养物质;而背光的一面,由于很少进行光合作用,就不

  • 为什么水生植物不会被淹死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水生植物不会被淹死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水生植物不会被淹死的科学故事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但是对很多陆地植物来说,如果水太多了也会被淹死。这是因为被水淹没的土壤中氧气不足,植物的根部无法从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氧气,引起缺氧,导致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大大降低,最后植物被“饿死”。但是,我们也看到有很多植物能一直生活在水中,例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可以当作蔬菜的荸荠、慈姑、茭白,还有长在水底的金鱼藻、苦草等。这些长时间生活在水里的植物为什么不会淹死呢? 那是因为它们已经有了一套适应水生环境的本领。为了应对水中缺氧的环境,水生植物都自备了一套“充氧泵”。如果你仔细观察芦苇、睡莲等的叶柄、茎干和地下茎,会看到横切面上有许多孔,这就是专门用来运输气体的管道切面,称为“通气组织”。这些植物的叶片通常高出水面或漂浮在水面上,通过通气组织,能够使空中的氧气进入叶柄、茎干,再向下扩散到地下茎,这就保证了水生植

  • 为什么水毛茛长两种叶片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水毛茛长两种叶片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水毛茛长两种叶片的科学故事 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的确,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想要找到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是不可能的,但对大部分植物而言,同一株个体的叶片外形上并没有多大差别。可是,自然界还存在一些“特别”的植物,在同一株植物上,会生长着两种形状完全不同的叶片!水毛茛就是这些特别植物中的一员。 水毛茛是一种小型水生植物,身体半浮半沉,浮在水面上的叶子是宽阔的五边形或者手掌形,而沉在水中的叶子则变成了细细的丝状叶。为什么在同一种植株上叶子的长相差距会这么大呢? 植物形态学家告诉我们,同一株水毛茛上的叶片形状出现差异是植株长期适应水上和水下两种不同环境的结果。因为水里的氧气比水面上要少得多,为了获得更多的氧气,水毛茛就将水里的叶片变异成丝带状,这样能增加叶片吸收氧气的面积,从而使生长在水下的叶片也能够

  • 为什么种子要休眠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种子要休眠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种子要休眠的科学故事 我们知道,秋季是一个收获的金色季节,许多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成熟了。但秋季之后是冬季,严酷的低温不利于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种子的休眠恰恰是对恶劣环境的适应,选择暂时不萌发,以避免萌发后遭受不利环境条件的伤害。这种恶劣环境不仅仅是严冬,也可以是酷热、严寒、干旱等。这是一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特性,有利于维持物种的繁衍。 种子休眠(seed dormancy):活种子在适宜的萌发条件(温度、水分和氧气等)下仍不能发芽的现象。是植物重要的适应特性之一。种子休眠是一个可遗传的性状,其程度由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环境来调节。根据种子休眠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初生休眠(收获时即已具有的休眠现象)和次生休眠(原来无休眠或解除休眠后的种子由于高湿、低氧、高二氧化碳、低水势或缺乏光照等不适宜环境条件的影响诱发的休眠)。种子休眠的原因可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胚本身

  • 百岁兰的叶片为什么“长命百岁”的科学故事
    百岁兰的叶片为什么“长命百岁”的科学故事

    百岁兰的叶片为什么“长命百岁”的科学故事 百岁兰是一种模样很奇特的植物,看上去又矮又扁,全身上下仿佛只能见到左右两片硕大的叶片。百岁兰的叶子在植物界中有“超级寿星”之称。我们知道,大多数植物的叶子到秋冬季节就纷纷凋谢脱落,哪怕是常绿树也不例外。常绿树一年四季都会落叶,特别是在春季长新叶的时候,会有大量的落叶,常绿植物的落叶似乎主要在春季。可百岁兰却不同,它的叶子和植物体寿命一样长,一起同生共死。当两片叶子长出来之后,就再也不会更换新叶,通常情况下,它们可以生存100多年! 对别的植物来说,叶子脱落是对恶劣环境的一种适应。例如,在干旱或寒冷季节落叶,能够尽量减少体内水分和能量的散失,可百岁兰为什么一生都不落叶呢?植物学家解释说,百岁兰生活在热带,没有寒冷需要抵御,不需要像温带植物那样通过脱落叶子来抵御寒冷。还有,百岁兰生长在近海的沙漠中,那里有大量

  • 为什么树木会长成“旗形”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树木会长成“旗形”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树木会长成“旗形”的科学故事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自然的旅游者,当你登上某些较高的山峰,或者来到劲风疾吹的海边,就会观察到那里树木的一个有趣现象:树木的形状怪怪的,不像正常树木那样从四周长出枝叶,组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锥形的树冠,而是树干的一边有正常的枝叶,而另一边则几乎没有,整株树木看上去就像一面飘扬的旗帜,因此在生态学上称为旗形树。 为什么旗形树形状会变得如此奇特?其实道理很简单,在一些具有固定风向的地区,如高山、海岸等,生长在那儿的一些树木由于经常遭受固定方向强风的吹袭,对着风的那一面树干的芽体受到强风吹袭而损坏,或者水分过度蒸发而导致死亡。因此,面对风向的树干部分就不容易长出枝条,而背风面的芽体则因受风的影响较小而存活较多,相对会长出多一点的枝条。 也有的树木,它的向风面虽然能长出枝条,但这些枝条因受风的压力影响而弯向

  • 蜂巢为什么是正六边形的科学故事
    蜂巢为什么是正六边形的科学故事

    蜂巢为什么是正六边形的科学故事 蜂巢是由一个个六边形的小隔间组成的。这些小隔间不仅是存放蜂蜜和花粉的仓库,而且也是养育工蜂和雄蜂的育儿房。这些六边形的蜂巢,俨然成了蜜蜂的象征。 但并不是所有蜂巢都是一样大小的六边形。不同种类的蜂,建造的巢穴形状也不尽相同。即使在我们熟悉的蜜蜂中,工蜂和雄蜂的体形和地位都不同,用作育儿房的蜂巢大小也有差别。而在大小不同的蜂巢之间的过渡,蜂巢就未必是六边形的了,偶尔也会出现五边形或者其他形状。另外,靠近中心的蜂巢,形状往往比边缘的更接近规则的六边形。这样说来,蜜蜂建造蜂巢时,并没有一个六边形的模板。那么,六边形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引发了不少生物学家的兴趣,甚至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也有章节尝试解释蜂巢的精巧构造。 对于蜜蜂而言,蜂巢的形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隔间有足够的空间。另外,节省材料对蜜蜂而言也相当重要

  • 铲齿象的牙齿为什么很特殊的科学故事
    铲齿象的牙齿为什么很特殊的科学故事

    铲齿象的牙齿为什么很特殊的科学故事 铲齿象属乳齿象类中的成员,其颊齿仍然为低冠齿,说明它还只能吃嫩叶,不能吃粗糙的干草,但它的下颌特化,前端伸长变宽,一对门齿变成长板状,恰似一把大铁铲,所以得名。铲齿象生活于距今1600万~1200万年的中新世中期,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东部,是这一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性动物。 铲齿象化石最初于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格鲁吉亚的高加索地区,由俄罗斯古生物学家记述并发表。当时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这类象的特殊之处:其第二下门齿变成平板状,故所创属名的原始含义即为“板齿”。同年晚些时候,美国第三次中亚考察团在中国内蒙古通古尔地区发现了更多更好的化石材料,美国古生物学家奥斯本在文章中把这类象的下颌前部和一把大铁铲的照片并排对比,给世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此这类象就被人们称为铲齿象了。 铲齿象奇特的头骨和下颌骨形态的

  • 基因发挥作用为什么离不开环境因素的科学故事
    基因发挥作用为什么离不开环境因素的科学故事

    基因发挥作用为什么离不开环境因素的科学故事 曼陀罗花是中国明代名医李时珍用于麻醉的药物。夏天时,曼陀罗茎的颜色有两种,有些是紫色,有些是绿色。控制茎呈现紫色的为显性基因,而控制茎呈现出绿色的为隐性基因。可是,茎的颜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温度降低、光照减弱,紫色的茎颜色会变浅,绿色的茎颜色会变深,成了紫色和绿色的混合色,很难分得清楚了。 基因没变,为什么它们的外表特征会发生变化呢?其实,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除了基因的调控还离不开环境条件。基因是性状的内因,环境是性状的外因,内因与外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等式来表明: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在动物界中情况也是如此。蜂群中有三种蜂,一是独一无二的蜂后;还有几十只雄蜂,主要参与生育后代;其余成千上万的都是工蜂。虽然看起来,蜂后和工蜂不论长相还是分工都相去甚远,但它们的染色体数和基因型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为什么变少了的科学故事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为什么变少了的科学故事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为什么变少了的科学故事 初次到草原游玩的人怀着能见到这种美景的愿望,可是真的到了草原,又不免失望:怎么这里的草如此低矮?草原上的牧草不用说高过牛羊,有的甚至仅仅只及脚踝。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草原都生长着高大的草。地理学家把草原分为“高草草原”和“矮草草原”两类。只有在年平均降水量相对较多(一般在500毫米以上)的地方才能够形成高达1.0~1.5米的高草草原。比如中国东北平原的黑土地带,在开垦成农田之前,其天然植被就是以高草草原为主。 高大的草因为需水量较大,难以生长在年平均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地方。中国大部分草原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都少于500毫米,所以矮草草原占优势。比如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地区,主要的草种是高50~100厘米的大针茅和高40~90厘米的羊草。在内蒙古西部的呼和浩特、包头地区主要的草种是高20~60厘米的

  • 为什么葛藤是美国人眼里的绿色恶魔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葛藤是美国人眼里的绿色恶魔的科学故事

    为什么葛藤是美国人眼里的绿色恶魔的科学故事 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了建国100周年的世界博览会。这次博览会规模宏大,吸引了许多国家的代表,其中远在亚洲东部的日本,不远万里,派出代表团到美国,并带去了一种有趣的植物——葛藤。葛藤的老家在中国,后来传到日本,而位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人从没见过葛藤,因此感到很新鲜。 日本人在博览会上介绍说,葛藤的块茎磨制出的葛粉,具有清热止泻的功效,能医治感冒发热和胃病;葛藤的纤维非常柔韧坚实,是编制篮筐的优良材料;葛藤叶可以作为牲畜饲料;蜜蜂采集的葛藤花蜜能酿制出味道独特的蜂蜜。这一连串的介绍令美国人大开眼界,葛藤一下子在美国风行起来。人们将它引种在庭院里,以供观赏。有个农民尝试着用葛藤的茎叶喂牛,见牛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就大肆宣传,没过多久,葛藤又进入到了牧场。 由于葛藤的生命力特别旺盛,能够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生存,土